1939年,大眾機械《Popular Mechanics》雜志8月刊發表一篇題為The Electronic Home of the Future(未來的家庭自動化)的文章,文章作者是西屋電氣總裁George H. Bucher,描繪了未來的智能家居場景,篇幅總長度為6頁。

Bucher在文章中提到了無線通信技術的遠程遙控,但當時西屋電氣的總裁也不知道這種通訊技術如何掌握,但他知道一定存在,而且可以在一個房間里遠程操控另一個房間。
Bucher還預測到了家居實時圖文記錄場景,機器可以隨時用文字和圖像來記錄發生過的和現在發生的事情。要知道那個年代,人們剛剛學會用攝像機直播奧林匹克運動會,而且攝像機的體型還非常龐大,暢想對于家居視頻的記錄功能還遙不可及,家庭小型攝像頭連想都不敢想,而今天只需要幾百元。
Bucher在全文中主要提及電力技術的發展,因為當時美國正在大力建造電廠,電力設施蓬勃發展,每家每戶、每個商店、工廠都還未全部通電,但Bucher覺得隨著“電”入各家,一定有文章可以在電力上面做,這也是未來X10(電力載波技術)發明的思路。

當時西屋電氣在發明第一代微波爐,Bucher覺得微波技術就是智能家居技術,除此之外對于帶高溫殺菌的家用洗衣機,Bucher也覺得它是智能家居技術,未來家庭的必備。

還有哪些被Bucher當時認為是智能家居的設備呢?電視機、自動熨斗、洗碗機、可以加熱的空調、熒光燈、空氣凈化器、熱水器、吸塵器。對于可以加熱的空調,這里需要解釋一下,因為第一代的空調只能制冷,后來運用壓縮機反工作原理,西屋電氣已經在上世紀30年代研制出了加熱的空調。對于空氣凈化器的原理就是電收塵的原理,當時把空氣凈化器叫做“集塵器”,初始目的也是防止霧霾,因為當時美國的煙塵顆粒污染非常嚴重。

還有奇葩的設想,利用收音機來當做門鈴通話的設備,來與門口的訪客對話,利用熒光燈技術做出現在LED智能燈的效果,通過紫外線激發熒光燈的外部涂層來變換顏色。熒光燈在上世紀30年代還屬于實驗室的稀奇物,Bucher在測試讓它們發出白色、金色、紅色、藍色、粉絲和綠色光,尚無法做到自然界的全色系。而且設想運用心理學技術將這些五顏六色的燈光與人的心情匹配。
對于低壓汞放電的熒光燈具有紫外線殺菌功能,所以Bucher還設想運用到家庭的各個地方,例如殺菌室、家庭種植室等。

對于正真的家庭控制,文章中提及不是很多,在廚房控制提到了主婦可以遠程控制灶具的開啟和使用時間。但,除此之外,大多數還是對電器的描述,與我們今天理解的智能家居相差甚遠。因為時代上的大環境是因為當時美國正在從蒸汽時代轉變到電力時代,對電的好奇心和電力設備的蓬勃發展才是他們當時最主要的關注目標。
智能家居的路,100年才完美:
在筆者看來,從傳統電力線和機械的角度來解決家居控制問題,技術上很乏力,做出來的產品非常龐大,而且昂貴并不具有普適性。
而如今的智能家居進入千家萬戶的苗頭是有,有的產品也非常便宜,但是面對整個智能家居系統安裝到用戶家中,獲得一定的滿意程度,其價格昂貴性依然存在。

所以,產品形態與技術升級還需要一波推力,目前的推力是云計算與人工智能,雖著相關技術進入到智能家居設備之中,整個智能家居的控制端將發生非常大的變革,隨著產品形態更加輕量級,這也許是智能家居可以進入到千家萬戶的另一波契機。
而整條智能家居之路,也許真的需要走上100年才能完美。
編輯點評:我沒有將Electronic Home翻譯成智能家居是出于對前輩們的尊重,對于國外智能家居的英文稱呼演變來自于技術的革新,我們今天站在Smart Home的角度來解讀家居制動化,是因為我們已經可以做到設備從被動的控制到主動的自發,已經將其賦予“智能化”,而傳統的家庭自動已經納入智能家居的控制部分,隨著智能家居智能化的不斷演進,未來的稱呼還會有哪些?還不得而知,但是站在100年后的人們再看我們現在的智能家居,我們如今一樣充滿了幼稚的想法,但又何妨,貼切用戶發揮技術的極限才是智能家居的本質,我們這樣走了100年,也會再走1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