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家電廠商新品推出的時間間隔逐漸縮短,產品更新換代的周期也不斷快進,其中,智能化成了產品的標桿詞匯,要是哪個品牌脫離了智能似乎就“趕不上潮流”了。廠商的變化固然與行業的發展趨勢和消費者的消費習慣息息相關,但當家電企業的智能氣息迎面撲來之際,消費者卻有點“提不起勁”。

一、智能化成行業大趨勢
智能家電,或者說是整體家電,不是今天所提出來的,很多研究者早在30多年前就已有成熟的理論。進入到互聯網時代,谷歌和蘋果分別推出基于Android系統和iOS系統解決方案,為今后家電、家居產品的實際應用,搭建了一個很好的平臺。
早在十多年前,松下在展示其家電產品中就有,就有互聯互通、遠程控制的功能,這種設想與今天的家居智能化,或者說是整體家電一脈相承。只不過緣于當年的互聯網技術沒有今天這樣發達,使用也沒有今天這樣普及。
眾多家電品牌中海爾是最早提出整體家電的國內企業。海爾推出U-home智能化平臺,是希望海爾整體家電在未來智能家居的應用得到落實。長虹也明確提出,單一的產品就不能稱得上是智能家電,必須是整體家電的互通互聯、聚合使用。
整體家電雖然在發展上還僅僅是嶄露頭角,其前景已經是被業內廣泛認可。其實,整體家電僅僅是家電智能化的一個組成部分,而家電智能化又是涵蓋在智慧社區、智慧城市這些大概念中。這就需要適當與房地產合作,近來,武漢發力度開發智能社區,小米雷軍6000萬砸給了陳煒的愛空間,恒大地產宣布將與海爾集團在家電、家裝領域展開深入合作等都表明了未來智能生活普及的方向。
上個月,2016亞洲消費電子展在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舉辦,“物聯網”與“互聯互通”依舊成為展會的大熱話題,而作為這些主打概念的衍生物——智能家電,自多年前發展以來的市場表現始終不溫不火。
事實上,從智能家居概念誕生到現在,整個家電行業風起云涌,各個規矩較大的家電企業聞風起變。美的制定了“智慧家居+智能制造”雙智戰略,推出了能夠定制個性化營養方案及管理食材的智能冰箱;格力推出了智能中央空調系統,用戶移動設備下載格力智聯APP后,通過一鍵配置與空調互聯,可隨時開關和調節室溫;方太推出的風云魔方系列煙機除了能實現四面八方不跑煙的效果外,一旦識別廚房存在有害氣體,還能換取干凈清新的空氣……

二、智能家電未在百姓生活普及
這廂,家電品牌與家電賣場如火如荼地推進家電智能化的進程、產品智能化大潮轟轟烈烈,那廂,消費者似乎對這些智能家居、家電并不“感冒”。
智能家居為何一直無法普及?智能該如何推廣?這些都是智能行業所一直關心的問題,很多人會說智能家居無法普及的原因是第一價格太高,第二消費者的接受度不高。但這些是智能家居無法普及的根本的問題嗎?
其根本原因還是當今國內智能家居廠家普遍未抓住用戶真正的需求點。什么是需求點,簡單點說就是消費者為何要用這產品?正如十年前開始火熱起來的太陽能熱水器,剛開始出來時價位很高,但太陽能熱水器著實抓住了“節能”這點需求,那么慢慢地一些高端消費群體最先使用,隨著消費群體增多時,生產廠家也逐漸增多,產業鏈更加完善,“價格”則自然而然會下降。只要有強烈的“需求”,那么“價格”和“接受度”根本不是問題。
1、要找到智能家居用戶的“需求點”
很多廠家會說“手機控制可以讓家庭更便捷更智能”,Clowire智能家居在介入國內市場前曾對已安裝智能家居的用戶做過調查,接近90%的用戶回答是“不實用”“很少用手機”“不穩定”等。之后,我們縱觀整個國內市場,幾乎所有廠家都在拼技術噱頭,如“語音控制”“主機影音播放功能”“主機上網微信功能”等等,我們 又仔細觀察過帶這些功能的主機,其實只是將自帶Android系統的網絡高清播放器更改了軟體,這些確實能吸引很多經銷商和第一批客戶,而缺少“需求點”的產品,怎么會在市場上贏得口碑?吸引更多消費者呢?調查所得智能市場的真正“需求點”應是:
(1)、真正實用的用戶體驗(比如穩定的系統、簡單的操作);
(2)、更多自動化的使用(如一鍵式情景、定時);
(3)、綜合化管理(如用電節能管理、遠程管理);
(4)、貼近用戶傳統習慣(如不改變其原始布線、多注重面板式操作)等。
智能廠家應該多放注意力在終端消費者的“需求”上,千萬不要只為招商而營造更多空泛強求的“科技噱頭”,這樣智能行業才能真正推廣起來,而不是現在只有廠家和經銷商單獨在那邊“嗨”的局面。

2、家電品牌應偏向女性化更容易被接受
對于家電消費這種傳統理性思維占主導地位的行業來說,《家電消費白皮書》顯示家電消費“得女性者得天下”。數據顯示,88.7%的用戶表示,購買家電的想法是由女性先提出,97.3%的女性會參與到家電的購買決策中。
所以家電品牌更應像人一樣具有個性形象。我們常常把某品牌比成一類人,虛擬其性別、年齡、家庭、職業、喜好等等。對于國內家電品牌來說,偏女性化的品牌形象更容易被消費者接受。
首先,從傳統審美角度看,中國人更喜歡陰柔之美。我們常常把祖國比作“母親”,把黃河叫做“母親河”;“超女”、“快女”影響力遠高于“超男”、“快男”;等等。一般來說,男性和女性都喜歡欣賞“美女”,但未必都喜歡“美男”,尤其是男性對“美男”尤不感冒。因此,偏女性化的品牌形象容易被更多的消費者接受。
其次,從產品開發的角度看,偏女性化的品牌形象更利于產品延伸。同時做國內和海外的家電企業都知道,國內市場產品不但要功能多樣,外觀也一定要精美、高檔,甚至有些花哨,很多消費者是通過外觀挑選家電產品的;而海外市場的產品一般只要求基本功能,而外觀則幾乎都是單調的灰黑色。產品作為品牌的重要組成部分,且考慮到國產家電企業主要市場仍在國內,因此偏女性化的品牌形象將具有更多優勢。
最后,從未來發展的角度看,偏女性化的品牌形象更容易實現國際化。聘請形象代言人是家電企業迅速提升品牌知名度的常用手段,一方面,企業會選擇與企業品牌形象相近的明星代言;另一方面,很多消費者也是通過明星認識企業品牌,并對品牌形象產生認知,甚至把對明星的認知等同于其代言的企業品牌形象。而就目前來說,中國女明星在國際上的知名度和影響力遠高于男明星,男明星主要集中在“打星”,而女性明星則更加多樣化,也更符合外國人對中國的認識。
如何應對日趨復雜的消費者構成,給他們一個讓大眾接受的品牌形象可能是不錯的選擇!

3、智能家居普及的最大阻礙
幾十年前,人們就開始構想奇妙的智能家居環境,而隨著物聯網技術的成熟,它們真的來到我們身邊,但普及起來依然困難重重。
現在,一款插頭、一個燈泡都可以使用手機控制,這顯然是令人興奮的;但同時,一個問題卻日益嚴重,極大地阻礙了智能家居的市場化發展,這便是標準。
為什么標準很重要?
顯然,智能家居體驗并非只是使用手機遠程控制這么簡單,我們需要它們具有互聯性,通過互相連接、通信,在一定規則下實現協同操作。但不幸的是,廠商們都想搭建自有平臺來占領市場,所以市場中的標準五花八門,這就造成了一種情況:設備之間不兼容,無法實現自動化體驗。舉個非常簡單的例子,你需要通過不同的應用程序來操作各種智能家居設備,如果想要制定一個規則,如晚上10點自動關閉客廳燈、并打開恒溫器調節室溫,很多智能燈泡和恒溫器實際上是無法實現的。
現在,我們可以在市場中找到蘋果HomeKit、谷歌Nest、三星SmartThings這些較具規模的標準,還有貝爾金WeMo、飛利浦Hue、亞馬遜Echo等廠商標準,底層連接方面則包括Z-Wave、ZigBee等不同無線連接標準,實在是過于混亂。而對于蘋果這樣本身并不生產智能家居產品的公司,HomeKit標準需要第三方廠商支持,而很多廠商仍持觀望態度,畢竟,自我標準更容易獲得利潤。

標準兼容需要漫長的過程
過于凌亂的標準,讓用戶們產生芥蒂,甚至影響了整個智能家居市場的發展。所以,廠商們也不得不面對這個問題,給出一些解決方案。
從底層連接性來說,WIFI聯盟主推的802.11ah標準,旨在讓智能家居設備可以獲得更低功耗的無線連接,顯然要比藍牙LE具有更廣泛、更出眾的性能。其次,廠商方面在不放棄自我標準的同時,開始添加其他平臺的兼容性,如飛利浦Hue,除了支持ZigBee,也逐漸開始支持蘋果HomeKit。谷歌Nest,也開始開放API,這讓更多設備可以與Nest產品協同合作。三星負責人曾在三星歐洲論壇中表示,通用標準將是智能家居市場的未來。
顯然,不論是平臺商還是廠商,都深知標準和兼容性對于整個市場的意義。不過,大家實際上心里面都希望自家標準能夠成為唯一標準,這也是不爭的事實。所以,智能家居市場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可能都是一個亂攤子。作為消費者,只能更聰明地去選擇設備,來改善使用體驗。
三、智能化是跟風還是顛覆
智能家電正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在公眾的視線中,雖然智能家電在市民的生活普及率不高,但這絲毫不影響家電企業加緊推進產品智能化進程的速度。
據GFK(全球五大市場研究公司之一)聯合天貓電器城發布的《2015數碼家電消費趨勢報告》顯示:2013年起天貓電器城智能家電成交額年均復合增長率近300%,2015年線上銷售智能家電規模更達2012年的38倍。調查機構中怡康方面預測,白色家電、生活電器、廚房電器的智能化率在2020年將分別達45%、28%和25%,智能家電帶動關聯產值將至2萬億元。
據賣場銷售人員分析,目前市面上智能家電價格一般比普通家電價格高至少30%,但從消費者的反映來看,一半的人不愿支付多余的錢購買這些功能,而另一半人則購買了使用頻率也不高。雖然產業的發展勢頭良好,家電巨頭重點研發智能家居,中大型家電企業也紛紛向智能領域進軍,但企業的產值還是依托于市場經濟,消費者購買力不足容易導致產品庫存大量剩余問題。
有業內人士建議,家電企業不能閉門造車,中外家電市場發展存在數十年的差異,家電巨頭可以兩條腿走路,歐美市場的產品可向外資品牌的智能化進程靠攏,但面對國內市場還是要制定出符合國內市場發展的切實可行的策略,不能操之過急。

小家電智能化先行
近年來,隨著家電市場競爭加劇,以及在國家節能、環保政策的助推下,智能、健康、節電的家用電器受到市場青睞。其中,小家電企業正朝著“低碳、節能、健康”的方向發力。機構認為,未來5年,智能小家電年增速將保持在12%左右,到2020年,小家電市場規模有望達到4600億元。
小家電一般是指除了大功率輸出電器以外的家電,小家電通常都占用比較小的電力資源,或者機身體積也比較小。按照用途可以大致分為三類:廚房小家電、家居小家電和個人護理小家電。
從全球來看,日本的小家電銷售額與大家電銷售額的比例達到0.86,韓國該指標也達到了0.5,而我國僅為0.27。隨著小家電進入消費升級大周期,相對大家電,我國小家電行業未來成長空間巨大。
目前,我國小家電的品類較少、保有量低,我國每戶家庭的小家電保有量在10種以下,遠低于歐美發達國家每戶30 種小家電的水平,電燉鍋等品質類烹調器具小家電普及率更低。機構認為,隨著大型家電產品的普及和消費升級逐步完善,作為非必需品的小家電產品逐步成為改善生活水平的重要工具,未來小家電品類有望加速在國內普及。
相對于大家電,小家電由于其整體成本相對較低,更新換代周期短,加之智能化成為其重要賣點。業內人士認為,未來率先完成智能化轉型并助推智能化高速發展的將是小家電產品。
隨著家電產業加速與互聯網、大數據和云計算等信息技術的跨界融合,智能化將是未來家電產業發展的重要方向,有望掀起家電行業轉型升級的浪潮。我國家電市場將迎來新一輪消費結構升級和產品大批量更新換代時期,網絡化、個性化、多元化的消費時代將推動智能家電、智能家居產業快速發展。